莱茵通信2004年第4期
2004-12-20, 13:37
本期主编:钱跃君
我们经历了冷战时期的欧洲、柏林墙倒掉时的德国,我们经历了欧元的施行和欧盟的东延,看到欧洲正在一步步走向统一与繁荣。
但如果我们天天读报或看电视新闻,就看到一个个公司倒闭、股市崩盘,失业率又创历史最高。而亚洲经济正在起飞。于是感觉欧洲正在走向没落。
所以,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个社会,或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。然而,恰恰是在这不同的评判中,才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全貌。
事实上,欧洲既有古希腊、古罗马时期的辉煌,但也有中世纪的黑暗,但恰恰是这中世纪的“黑暗”,欧洲三大民族全部基督教化,才形成了今日的欧洲。欧洲既有十字军东征、海上霸王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全世界的扩张,但也有30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。然而,没有这片战争的废墟,怎么可能建起今日的联合国、欧盟、欧元?怎么可能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彻底反思?
本期“欧洲之行”,只是在欧洲的海边拾了几块贝壳。或许能从这几块贝壳中,看到欧洲社会和文化的一点映像。
莱茵通信创刊了17年,笔者几乎每年主编一期也编了17年,所以陪伴了读者们也是17年。回头一想,自己年龄也增加了17岁。记得有一首歌“今年我十七岁”,那是从零开始算起的17年,但那是最朝气蓬勃的年华。而我在感觉上,还是像学生时代那样的充满活力,还是经常哼着这首“今年我十七岁”。想想这17年并没有为这个社会做许多事,却为丰富自己学了许多知识。或者说在为社会奉献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。愿我们的读者们都能享有我这样丰富的人生之旅。
值圣诞之际,敬贺各位新年愉快,学业进步,万事如意。
专题:欧洲之行 | |
朴康平 | 我们刚来德国的时候 |
钱跃君 | 莱茵河畔的古罗马遗迹 |
郭力 | 莱茵北流去 |
张筱云 | 奥地利国宝“萨赫蛋糕”传奇 |
芮虎 | 东方西方在这里汇合——伊斯坦布尔记游 |
钱跃君 | 穿越东西方的见证 |
葛勇平 | 双速欧洲——试论欧盟未来发展模式 |
王家新 | 如果我们能找到去那里的路——关于海德格尔小木屋 |
郭力 | 沿着正义女神的足迹 |
刘岩 | 心境超然的百水建筑 |
学苑 | |
黎东良 | 现代德语面面观——采访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德文系学者Ulrich Ammon 教授博士 |
黄雨欣 | 花的心情,树的语言——就中国文学作品中的“花语”现象向德语专家请教 |
欧洲与中国 | |
王建力 | 八国联军与德文 |
张万连 | 刮向世界的中国风 |
莱茵诗地 | |
无聊 | 肖晗 |
无聊 | 仰泳 |
散文·随笔 | |
戈翔 | 让我哭让我笑的星期天 |
小燕 | 冰凉凉的伏特加酒 |
老夏 | 像结婚一样兴高采烈地离婚 |
法律·咨询 | |
毛栗子 | 民与法 |
王永堂 | 特里尔古罗马城门(封面摄影) |
钱跃君 | 现代建筑面面观(封底) |
[ 2050 评论 ]
德语中的谚语式习语
2004-11-13, 20:29
作者:潘颖
莱茵通信2004年第3期(本站有删节)
什么叫做谚语式习语 (sprichwörtliche Redensarten)?顾名思义,谚语式习语自然同谚语 (Sprichwörter) 不无关系,然而二者并不等同。
究其区别,主要是形式上的:谚语的表达固定,形式完整,例如:"Was ich nicht weiß, macht mich nicht heiß.";"Hunger ist der beste Koch."而谚语式习语虽然有一定的固定性,却必须用在句子里,才能构成完整的陈述。如"einem den Daumen drücken",谁何时为何对谁Daumen drücken,都必须再进行表述。除此以外,两者在结构和功用上也有区别,这里不再详述。谚语式习语表达生动形象,运用灵活,有的出自大众之口,有的有丰富的历史和宗教渊源。学习和掌握一些德语的谚语式习语,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美感,了解德语语言和文化,都很有意义。笔者以德国日耳曼语言文学家和民俗学家Lutz Röhrich教授的《德语谚语式习语词典》为蓝本,为中国德语学习的爱好者编写《德语中的谚语式习语》这个栏目,每期一至二词。
A gesagt haben:一开始就表示了赞同或许可,因而不能反悔,只能继续。这种说法经常带有一种责备的语气:"Du hast A gesagt":你本来就知道你在做什么;现在不要抱怨。
这一表达方式是一个缩短句,影射一句有名的谚语:“Wer A gesagt hat, muss auch B sagen”:谁已经开始做一件事情,就必须把它做完并承担后果;如果有谁(轻率地)签了一项合同,那他就必须在即使是觉得困难的情况下,完成合同中的条件。“A” 作为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,在这里代表一件事情的开始,“B” 作为第二个字母,逻辑上顺理成章地表示事情的继续进行。
Etw. ist das A und O für jmn.:一件事对某人来说极为重要,是他的生存条件,是一个基本前提。
在希腊语中,A 是第一个字母,O 是最后一个。由此产生了成语das A und O von etw. sein: 开端和结束,一件事情的全部。这一成语出自圣经(新约最后一章启示录1,8;21,6和22,13)。因此,特别是基督教的教堂采用符号A 和O 象征性地表达上帝的无限权利。
Von A bis Z:从头到尾。例如:“Die Geschichte ist von A bis Z erfunden”。请比较英文中的 “from a to z” 和法文的 “De A à Z”。
莱茵通信2004年第3期(本站有删节)
[ 发表评论 ]
返回 下一项